12月27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第6版要闻刊发了题为《中国五矿以创新提供新供给,以改革构建新动力——重组一年 渐入佳境》文章,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12月21日,位于北京东二环的五矿广场内,“打造千亿内部市场”专项推进会上热闹非凡——遍布全国以及日本、澳大利亚等海外的百余个视频点同步启动……这些日子,遍布海内外的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员工,深切感受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词带来的深刻变化。
追溯到一年前,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成为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点之一。同时,会上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随后不久,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五矿与中冶集团实施战略重组,一个总资产超过7000亿的金属与矿产领域的“超级航母”就此诞生,引发海内外市场的广泛关注。一位业内专家就此评论,这显然不仅是时间的巧合,更表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直接推动力。
千亿内部市场带动整合,形成新产业链
一年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启动后,作为首家战略重组的央企如何推进业务融合?作为金属矿产领域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如何最大程度地释放改革红利?
“打造千亿内部市场是新的中国五矿站在重组后的新起点上,审时度势、综合研判,并经过反复研究测算,推出的一项重大创新性经营举措,最能体现两大企业的重组逻辑。”中国五矿总经理国文清告诉记者,战略重组打通了从勘查、矿山、冶炼加工到贸易的整条金属矿业产业链,新五矿发挥产业链优势,就是要通过打造千亿内部市场来带动整合融合,消除产业链各环节之间断缝,从产业链的连接处发力寻求效益、再造优势。
据介绍,新的中国五矿境外矿山遍布亚洲、澳洲、南美和非洲等主要资源地,境外机构与工程项目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铜、锌、镍等资源量进入世界第一梯队,钨、锑、铋资源量位居全球第一,2015年合计营业收入超过4300亿元。在这样的庞大体量下,中国五矿继总部职能改革后,在整合融合方面迈出了又一实质性步伐,力求通过产业调整设计新结构、通过创新提供新供给、通过改革构建新动力。
为央企重组提供样本,实现“1+1>2”
“重组后的整合工作十分复杂,我们一直致力于寻找一个强有力的抓手和合理的步骤。”国文清介绍说,新五矿在深入研究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打造千亿内部市场这样一个业务协同的大平台和载体,这也是眼下最直接的、操作性最强的、最能见到实效的业务协同举措。“打造千亿内部市场,能够有效促进各个业务环节的相互了解。内部市场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也是全面业务协同、深入整合融合的基础,这一步如果迈不好、迈不实,其他关于协同整合的设想和规划都将成为空中楼阁。”国文清说。
时至今日,重组后五矿的业务协同已经有了初步进展,五矿发展和中冶相关工程项目前期开展了钢材配送业务,截至11月合作项目达138个,钢材和水泥签约数量183万吨;专事贸易和资源开发的五矿国际也已经与中冶的海外产能进行了对接,并达成了相关交易。而在12月21日推进会上的签约环节,来自原中国五矿与中冶集团的多家单位签署了包括物资采购类、工程建设类、地产开发类、产融服务类、生产维保类、冶金服务类、管理服务类七大类示范性协同业务的合作框架协议……
“两家企业的业务分布在产业链上下游,重叠性较小,属于‘互补式重组’。”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认为,两家变成一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重新优化联接产业链各个环节,天然创造产生了巨大的内部市场,“这样的内部市场开拓有力,效果明显,实现‘1+1>2’的效果,这也将为大型中央企业的重组开辟整合融合的道路提供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