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大地周刊网:中冶“铁人”奋战恶魔人进沙退
来源:大地周刊网 作者:陈松鹤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0日

http://dadi.people.com.cn/site/?action-viewnews-itemid-225

  今年秋菊飘香的时节,笔者和新华社记者一起,受中冶纸业集团《中冶纸业通讯》于文博总编辑邀请,前往宁夏中冶美利纸业在宁的植林、浆纸、造纸等公司考察采访。
  当飞机稳稳停降在宁夏中卫机场停机坪时,隔窗呈现眼前的是华灯初上,一片宁静的景象,走下飞机身上虽没有感到凉意,却有一阵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使人心旷神怡。乘上中冶美利浆纸公司前来接我们的别克公务车风驰电掣般地行驰了15分钟后,茫茫的夜幕中突然展现了一座灯火绚烂的美丽城市——宁夏中卫市。提到她,会让人神往,600年前建造的举世闻名的高庙、鼓楼、红黄白绿黑的五宝产地,中国有名的腾格里沙漠边缘,宁夏受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无不使这座城市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中冶人是如何治沙造林,使荒漠变绿洲的呢?令人心生无限遐想。


示范林

  缚战“沙龙”
  中冶“铁人”重拳出击

  沙漠,是指地面完全被沙所覆盖,植物非常稀少,年降水量仅在250毫米以下,空气干燥的荒芜地区,全世界陆地面积为1.62亿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30.3%,其中约1/3是干旱,半干旱的荒漠地,而且每年以6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着,而沙漠面积已占陆地总面积的10%,还有43%的土地正面临着的沙漠化的威胁。我国是受荒漠化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沙化土地面积达到174.3万平方公里,超过了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沙化扩展速度达到每年3436平方公里,人口约7465万的西北沙区更是全球范围内沙尘天气高发地区,生态极为脆弱,可谓沙患不止,沙区难富,沙区不富,沙患难止。日益加剧的土地荒漠化使生态恶化,沙尘暴频频袭击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2006年4月18日夜,北京遭遇了一场罕见的遮天蔽日的沙尘暴,据气象台说,那天从天上下了30.36万吨黄沙,全倒在了北京的头上,要把这些黄沙均摊给北京人,每个北京人能分到20公斤,多么严重的沙害,加快荒漠化防止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是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中冶美利纸业所在的中卫市有一首民谣:“风卷黄沙滚滚来,青苗渠道一夜埋;开门脚踏黄沙土,携儿带女逃荒灾。”几十年来人们种树不见树,陈旧的治沙管理使这里自然气候一点没有改变。90年代后期的几场沙尘暴,使人死家塌的灾难又现。
  中冶人知道,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燃起蜡烛,美好的憧憬是要经过奋争获取的,是要满怀激情邀来的,“铁人”紧握铁拳重重地出击了!2003年初春,中冶人干群一条心,拧成一股劲,披风雪战严寒,昼夜奋战,出动了上百台机械,硬是推平了数百个沙丘,大规模种植了速成林,引来了黄河水进行扬水灌溉,再进行呵护,保证了树林成活。职工们放弃了业余时间和休假日,自觉认种树木,党员干部忘记了还有双休日。中冶美利浆纸有限公司周立东总经理一句铿锵有力的肺腑之言,使我心中激起久久的震撼。“我们多栽一棵树,北京少见一粒沙。”多么宽广的胸怀,多么可赞的中冶人。他们再接再厉,将沙漠造林面积由5万亩扩大到几十万亩,第二期50万亩的宏伟目标马上就要实现。这里已呈现出了一派葱葱郁郁,春夏时期放眼望去,沙田上绿洲一片,真正是人进沙退,使腾格里沙漠向北向西后退了十多公里,百余平方公里的沙漠地带变成了绿洲,成为我国西部治沙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造纸的典范。要达到这一目标,谈何容易,这里凝聚了中冶人多少心血和汗水,2003年6月在宁夏调研的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专程到中卫市看望了防沙冶沙做出贡献的中冶美利人。“到这里实地来看一看,才知道你们变沙漠为绿洲的力度如此之大,效果如此之好,真的很了不起。”


栽植现场

  循环节能
  中冶“铁人”奏响凯歌

  中冶人知道,坚持科学发展观,构造和谐社会,首先是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和谐。
  开发沙漠植树造林,中冶美利人将制浆造纸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添加黄河水用来灌溉林地,从林地渗漏水汇集成水源地用于制浆造纸工业用水,致使污水处理循环往复,综合利用主动式循环经济的实现,中冶美利纸业每年减少引用黄河水5000多万立方米,减少取用地下水4000多万立方米,节省排污费1000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制浆造纸企业历来是一个重污染的产业,尤其是制浆造纸污水冶理是一个需投巨资,建设一系列公益设施来完成的难题。由于受制于资金实力的制约,多数造纸企业都无法规避“治是找死,不治是等死”这样的怪圈,往往不得不以牺牲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谋求短期内的经济增长,这样的企业是不懂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基本道理。狂热的以只争朝夕的速度,争取了今天的生存与繁荣,却抛弃了明天的幸福和朝阳。
  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亨廷根的“文明冲突”、福山的“历史的终结”、贝克的“风险社会”……这些闻名当代的社会学家,对后工业时代的人类未来各有阐释,但最终的认同,生态环境问题将成为人类所有问题的缩影。坚持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政府对未来发展的思考;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思考。走可持续发展理念改造企业、发展企业、这才是正确的选择。中冶人就是这样想,这样选择,这样做了,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七年前,面对各级政府和广大社会公众的深切关注,美利纸业领导班子立下了豪言壮语。“我们能够很负责的承诺,美利纸业决不会再向黄河排放一滴污水!”中冶美利人的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七年来他们在中冶集团的关怀指导下,上下齐努力,造成了三级提升泵站,十九公里压力输水管线及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建设了四级氧化塘工程,公司投资巨款建成了日处理污水120000立方的污水处理厂,对公司配套建设的发电站配备了电除尘和石灰石脱硫设备,完善了与生产相配套的污染治理设施,实现了制浆造纸封闭循环治理,奠定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005年、2007年、2009年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盛华仁三次带领国家环保局、水利部领导前去调研,称赞这是一项循环经济的示范典型,这个项目被国家科技部列入2007年度区域重大科技攻关示范项目计划。七年来,中冶人没有向黄河排放过一滴污水,他们自豪地说,今天不会,今后永远不会。


秋天的树林

  牢记嘱托
  中冶“铁人”再创辉煌

  2007年4月11日,胡锦涛总书记亲临中冶美利视察,充分肯定了中冶美利纸业集治沙、固沙、造林、造纸、水资源循环利用与一体的发展模式:“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你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总书记的高度评价,使中冶美利纸业的广大干部职工更坚定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创新环保节水途径,实施发展循环经济的信心。
  今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到中冶纸业宁夏子公司视察,看到远处荒漠变成了绿洲,美利湖点缀其中,现代化的厂房赫然耸立,委员长非常高兴,高度赞赏中冶集团为当地社会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当记者即将离开中冶美利纸业之时,与中冶美利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冶美利浆纸有限公司的主要领导交谈,我没有看到他们如想象中西北汉子的那样粗犷和彪悍,但见个个具有充满激情的儒商和领军者风范,知识渊博,谈吐自如,国内外纸业生产经营、发展情况了如指掌,当一提到环保,节能,创效,他们摩拳擦掌,激情豪放,干劲十足,仿佛是“拼命三郎”,个个都像工作狂。为什么中冶纸业集团会创造如此辉煌?我从他们身上找寻到了答案。
  治沙、节能、环保、低碳应该是说得嘴上起泡,听得耳朵长茧的问题,但只要这些问题没得到根本性解决,它就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得不是浩瀚的经典著作,也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而是能为人类生存发展兢兢业业的人,应是时代发展的规划者,模范行为的实践者,社会进步的贡献者。
  我们防沙治沙的千秋大业,节能环保的宏大目标,应该让千万人知晓,千万人参与,千万人思考,千万人得到改变,亿万人得到惠益,为亿万人带来福祉,让更多的人开阔眼界,思想洗礼,心灵震撼,素质提高。
  我们深信,中冶人的事业是前途无量、功德无量的伟业,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是他们,用“铁人”的擎天巨臂托起了明天更加灿烂的太阳。

股票信息
  • 中国中冶 A股 [601618]
  • MCC H股 [01618]

中冶微信号

轻推

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投诉登记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招聘平台入口 | 网站调查 | 版权信息 | 隐私与安全 | 网站地图 | 常见问题解答 | 投诉咨询 | 纪检监察
电话:010-59869999 传真:010-5986998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曙光西里28号
中冶集团版权所有 © 2021 京公网安备110401300039号 京ICP备14039545号-1 京ICP备2020047078号-1